一、基础检查:血液健康“三件套”
1.血常规:身体状态的“晴雨表”血常规通过检测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等指标,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、感染或凝血异常。例如:
血红蛋白低于90g/L(中度贫血)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;
白细胞计数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,需暂缓手术;
血小板低于50×10?/L则可能引发术后淤青、血肿。
案例:2024年某机构曾为一名未查血常规的求美者注射玻尿酸,术后因患者隐性贫血导致局部血肿,最终需手术清除。
2.凝血功能:预防“小伤口大出血”
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和纤维蛋白原是核心指标。若PT延长超过3秒或APTT超过正常值10秒,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影响,需调整手术方案或暂停操作。
数据: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,2023年填充塑形术后严重血肿案例中,32%与术前未筛查凝血功能相关。
3.传染病筛查:保护自己,也保护他人
乙肝、丙肝、梅毒、HIV等传染病检测是术前“硬性门槛”。若检测结果呈阳性,机构需启动特殊消毒流程,并建议求美者优先治疗传染病,避免交叉感染风险。
提醒:部分非法机构为节省成本省略此项检查,求美者务必主动要求查看检测报告。
二、专项检查:高风险项目的“安全锁”
1.心电图:心脏健康的“通行证”对于年龄超过40岁、有高血压/心脏病史,或计划进行大面积填充(如全脸脂肪移植)的求美者,心电图是必查项目。其可检测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异常,预防术中因紧张或麻醉引发的心脏事件。
案例:2025年某医院曾为一名隐瞒高血压病史的求美者进行脂肪填充,术中因血压骤升导致局部脂肪栓塞,经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。
2.过敏测试:避免“美丽变悲剧”
对麻药(如利多卡因)、填充材料(如胶原蛋白、聚左旋乳酸)过敏者,术中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。部分机构会通过皮试或血液检测排查过敏风险,尤其建议过敏体质人群主动要求测试。
数据:2023年某机构统计显示,填充术后过敏反应中,65%发生在未做过敏测试的求美者身上。
三、特殊人群的“加项清单”
糖尿病患者:需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,控制血糖在8mmol/L以下再手术;瘢痕体质者:建议进行皮肤弹性测试,预防术后增生性瘢痕;
孕期/哺乳期女性:因激素波动可能影响恢复,需暂缓所有侵入性项目。
提醒:若近期服用阿司匹林、华法林等抗凝药,需提前1周停药并告知医生,否则可能引发术中出血不止。
结语:术前检查,是对自己颜值的“长期投资”
填充塑形的本质是“在安全基础上追求美”,而术前检查正是这道安全防线的基石。从血常规到心电图,每一项检查都在为手术风险“打分”——忽略检查,可能让一次变美之旅变成健康危机;重视细节,才能让美丽与安全同行。
免责说明: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。